一、海綿城市建設背景
城市內澇頻發的原因之一:城市化導致不透水面積增加。
城市內澇頻發的原因之二:氣候變化影響。氣候變化使得人類面臨全球變暖、極端天氣增多等方面挑戰,導致城市出現暴雨極值天氣的概率增加。
城市內澇頻發的原因之三:城市雨島效應。觀測事實表明,近50年來,全國短歷時暴雨強度增加、極端降水日數也在增加,尤其是在城市及周邊地區,雨島效應更加明顯。
城市內澇頻發的原因之四:城市排水基礎設施建設不足。 大多數城市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城市化進程,導致低洼地區的暴雨洪水積水嚴重積水。不僅如此,城市內排水管網與外排水河道銜接不協調,存在瓶頸。
城市內澇頻發的原因之五:下凹式立交橋等設施增加。隨著城市立體交通的發展,下凹式立交橋、深槽路段、地下通道等易澇設施增多。這些設施往往處于城市交通的關鍵節點上,一旦出現內澇,極易出現交通系統的整體性癱瘓,嚴重影響城市正常運轉。
城市內澇頻發的原因之六:城市排水設施維護管理不善。多數城市排水管網淤塞嚴重。馬路清潔工經常把灰塵、垃圾等掃入排水的“雨篦子”,導致本來標準就偏低的雨水管網被淤塞,直接影響排水效果。
二、海綿城市建設目標
緩解洪澇災害:通過保護和修復天然河湖水域空間,把城市排水系統從“區域快排、末端集中”轉變為“源頭分散、慢排緩釋”
增加雨水利用:針對洪澇雨水的利害兩重性,構建“格局合理、蓄泄兼籌、引排得當、環境優美、綜合利用”的城市水系統。
降低徑流污染:針對初期雨水污染嚴重問題,鋪裝透水結構,讓初期雨水入滲,下部填筑多孔結構材料制成的墊層,讓墊層具有吸附降解功能, 消納初期雨水的污染。
三、海綿城市核心思想
實現立體多層次多功能分流分滯。
在遵循自然產匯流規律的基礎上,城市建成后實現“一片天對一片地”,利用城市空間對降雨“化整為零”進行收集和儲存。